
課程說明
此次Chasin老師根據其過去20年在教學與臨床上的經驗,從醫學訓練的角度切入,漸進式地安排教學順序,深入淺出,幫您建立穩固的人體基礎,融會貫通解剖知識,並加入身體評估與臨床運用,幫助您有系統的學習解剖學,也讓不同程度的參與者能有各自的收穫。Chasin老師思路清晰、幽默活潑的教學風格,絕對能幫助您奠定深厚且能活用的解剖學知識,對於已擁有基礎的您而言,亦能幫助您瞭解如何應用現有的知識,提升您的學習價值。
第一階段 利用精緻的散骨模型進行骨骼系統的教學,以實體模型加強參與者對骨頭的認識,充分熟悉骨頭標記與特色,進一步瞭解彼此相關節的模式;有了完整的骨骼與關節系統基礎,進入肌肉系統的教學,配合散骨模型的起始點模擬,更能幫助學員充分理解肌肉收縮與動作產生的機制,配合周邊神經走向與支配肌肉的詳細圖解,讓您對運動相關的解剖學建立充分的概念。本階段僅針對周邊神經系統進行部分解說,並未探討中樞神經系統及神經科學(神經解剖學),若學員對動作控制與神經科學有興趣,未來也將開課分享與探討。
第二階段 利用第一階段的骨骼系統、關節與肌肉系統的完美基礎,我們再進一步認識神經系統,認識我們的感覺,再探討疾病機制、預防與治療方式。臨床解剖學以關節區域分類(區域解剖學)來探討功能受損機制,例如肩關節區域的相關疾病的探討,包含胸廓出口症候群、旋轉環帶撕裂傷、五十肩、翼狀肩胛骨、夾擠症候群、肩脫臼、肩半脫位、肌膜疼痛症候群;肘關節區域的相關疾病,包含外上髁炎、內上髁炎、尺神經夾擠、鷹嘴滑液囊炎、前骨間神經症候群;手腕與手指部分包括腕隧道症候群、腕腱鞘囊腫、三角軟骨複合體、手部與手指變型等;脊柱的探討包括頸椎退化、上交叉症候群、下交叉症候群、脊柱側彎、後突、胸腔異常、椎間盤突出、腰椎退化、滑脫、薦髂關節失能、下背痛、尾骨骨折、尾骨痛等;其餘部位還包括髖關節、膝關節與踝關節區域,您完成此階段研習,應可充分瞭解各關節區域的構造與受損機制,未來在運動訓練或是教學上,可以預防學員受傷,協助學員發現問題,亦可給予學員最適切的建議。
課程內容及報名連結如下: